非遗视野下的传统丧俗艺术研究——以丰县糖人贡为例
郑 雷
【摘 要】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县糖人贡,是丰县地区丧俗艺术的代表。本文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丰县糖人贡的起源与现状、材料与工艺、 使用方式、题材与特点、潜在价值与传承现状等六个方面的分析与研究,试图理清丰县糖 人贡所具有的艺术特点以及与当地传统文化生活的关系,为今后能有效继承和保护好这一 优秀的艺术形式作出努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县;糖人贡;丧俗艺术
【中图分类号】 J5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CN22-1285(2016)05-0026-05【DOI】10.13867/ j .cnk i.1674-5442.2016.05.07
丧俗艺术是来源于丧葬祭祀活动及其相关用品 的一种民俗艺术形式,其自身包含的内容较多。在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丧葬祭祀的习 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丧俗艺术形式与用 品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活而存在。而在众多的 传统艺术形式中,“祭祀所使用的艺术化了的供品 作为祭祀活动的物质载体,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与 形象表达着祭祀活动的精神与追求,并逐步成为祭 祀活动与民间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1]。而随着国内 社会对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的进一 步开展,丰县糖人贡这种来源于丧葬祭祀活动的丧 俗艺术形式正不断受到重视。
一、起源与现状
据丰县县志记载,糖人贡的制作乃为清代中期 传入丰县地区,在丰县俗称“贡品”,为民间传统 丧葬祭祀用品。在旧社会,物质相对缺乏,糖人贡 主要为显贵人家使用的祭祀供品。解放后才逐步成 为丰县当地及其周边地区丧葬祭祀活动中常见的丧 俗用品之一。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糖人贡是 徐州丰县及其周边地区所特有的一种丧葬祭祀用品,曾经一直在以丰县为中心的苏、鲁、豫、皖等 广大农村地区的传统丧俗祭祀中担任着重要的角 色,而伴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新与变迁,原有传 统的丧葬风俗不断地简化与消失,加之,由于丰县 糖人贡的用途相对单一,使得糖人贡的销量逐年减 少,致使这种传统的丧俗艺术形式正在渐渐凋零。
二、制作与用法
丰县“糖人贡”,顾名思义,主要是以糖为原 料,经过各道工序加工而成的祭祀用品。制作糖人 贡的主要工具和原料为大锅、煤炉、水缸、木案、 束子、铜锅、木铲、煤气灶、毛笔、木质模具、白 糖、食用色素等。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 磨具的刻制与成品的制作。 磨具在糖人贡的制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丰 县糖人贡磨具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材、整形、绘制图 形图案、最后运用专业工具刻制正、反两面模板的 阴阳纹理图案。良好的磨具主要是采用整块质地坚 硬密实的梨木为雕刻原料,纹路清晰,刻痕深浅合 适,线条自然。目前,现存的糖人贡制作磨具通常 为祖传之物,模具造型传统质朴,形象生动,由技艺精湛的师傅精心雕琢完成。(如图1)
糖人贡制品的制作程序主要有:浸泡模具、化糖浆、注模、脱模、绘彩等几大步骤。其全部操作过程至少需要两个熟练人员的协作配合才能完成。而由于阴雨天糖胚不易成型,为了不影响效果,传统的糖人贡制作通常会选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进行。开工前需先将已有磨具捆扎结实后浸泡水中以使其表面湿润光滑,这样浇筑出的作品不易沾粘磨具,冷却后就容易脱模;再将适量的上好白糖和水倒入锅中,在煤炉上慢火加热熬至170—180摄氏度,等待水分收干后便会形成温度适宜、成色良好的糖浆。而为了让糖浆达到一定的粘稠度,熬制过程中还需适量加入面粉等配料。待糖浆即将熬好,此刻再从冷水中捞出浸泡好的磨具,甩干水分放入空盆当中。其后,一人持模,另一人迅速将糖浆倒入磨具当中,并不断滚动磨具使糖浆均匀地与模壁着合,同时倒出多余的糖浆,再用木铲适当修补残缺之处。需要注意的是,在磨具滚动的过程中,速度与力道需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保证糖人贡胚体成型后胚壳厚薄匀称,形态均匀饱满。最后,待糖浆在磨具中逐渐冷却充分凝固后,再将磨具外捆扎的绳索解开,把模具一块块地剥掉之后,一个完整的糖人贡模胚就完成了。待胚体充分风干,再经过修型上色等一系列工序之后,才能最终成为我们所能看到的糖人贡制品。糖人贡的所有制作过程全部依靠手工完成,工序较多,操作起来需要十分熟练的技巧,才能创造出形色俱佳的作品。
丰县糖人贡主要是在吊丧、丧祭以及春节前后、清明节、阴历十月一日当作出殡、上坟的供品,用于祭祀逝去的亲人和祖先。在祭祀活动中,丰县糖人贡的整个使用过程在地方亦俗称“恳供”,且相应的进献件数甚是讲究,不同的亲戚关系进献的糖人贡的规格和数量也是有严格限制的。
普通关系只用8件,即《八仙人》;嫁出的闺女家、死者的娘家多用32件套(全套)。而在吊丧祭祀活动的最后一天,逝去的亲人即将出殡之日,根据逝者生前关系远近,先由相关的亲属将糖人贡制品按照相应的礼数规格和摆放顺序在较矮的方桌上依次排布好,然后再由四位前来帮忙的亲属或朋友缓慢而平稳的将摆放好糖人贡的方桌和其他供品一起抬放于灵棚内安放于逝者遗像的八仙桌前,待相关祭祀礼仪依数施行完毕后,主事人高喊“家属谢客”之后开始“分供”——即由在场的各家小孩抢夺分食供桌上的糖人贡供品。据当地人说,抢食糖人贡可以保佑家族子孙兴旺,免灾祛病。所以,每每在吊丧祭祀开始之前,各家小孩都会守在供桌左右,待仪式结束后抢食供品,以示吉利。
三、创作题材与艺术特点
丰县糖人贡制品胚体色泽洁白如玉,通体透亮润泽,形式古朴,形象生动,再配合胭脂红、青草绿与柠檬黄三种食用色的勾勒与描绘,使得丰县糖人贡造型优美而童趣,古朴中又不失典雅。现有作品主要分为几种类型,以人物和神话故事为灵感的作品有《老寿星》、《王母娘娘》、《天官》、《十二生肖》、《八仙人物》等;以建筑形象为灵感的作品有《宝塔》、《牌坊》、《盘龙柱》等;以动物形象为依据的作品有《狮子》、《猪头》、《公鸡》、《鲤鱼》(后三种当地丧俗中惯称三鲜);以传统器物为创作依据的作品有《寿桃》、《石榴》、《香炉》、《酒具》、《蜡烛》等 (如图2) 。
从选题与创作内容看,主要受到了丰县当地传统民俗与道家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作为雕塑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丰县糖人贡在发挥丧俗祭祀作用的同时,本身亦体出许多当 地民俗民风与艺术审美观念,其具有的丰富价值是我们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依据。
1. 创作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结合丰县地区现有糖人贡作品及其磨具的种类 来看,其艺术创作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作题材
丰县糖人贡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作品包含社 会生活,神话故事,日常用具,美好向往等多个方 面。例如《八仙》是取材于道教的典型传说,是民 间广为流传,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老寿星》则 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长寿之神的形象;而 《牌坊》、《宝塔》、《猪头》、《香炉》、《酒 具》等作品的造型则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建筑与日 常用品的样式与造型。
(2)表现手法
糖人贡因模而生,以模取型。借助各式各样的 糖人贡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雕刻磨具图案的过程 中刻者在参照创作主题及其相关寓意的同时,充分 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与审美,所采用的各类造型手 法与构图技巧既感朴实又显夸张,特点鲜明而丰 富。由于丰县糖人贡是通过浇筑翻模工艺加工而 成,作品主体以借助磨具内部实缺与阴线纹路塑造 出糖人贡形态与表面纹路图案,翻模后的胚体是介 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一种对称性形式,这使其整体 造型既具有圆雕艺术典型的立体感,表面的图案又 具有浮雕艺术清晰而完整的画面肌理效果;且丰县 糖人贡一贯坚持着以型附色的原则,而传统红黄绿 的三色搭配也使得糖人贡的整体视觉效果更为淳朴 而艳丽。以《猪头》为例,作品整体形象生动且略 显夸张,轮廓与线条流畅。猪头的主要特征如猪鼻、猪耳、猪嘴、猪眼、猪脖等均有所体现。且在 额头、猪鼻、猪脖等部位加刻了少许波浪线条,如 此的处理手法既均衡了画面的形式内容又巧妙地突 出了猪头的肥美。尤其是猪眼的部位,轮廓线十分 柔美清秀,并在其上部特意加刻了一条波浪形的柳 叶眉,神态表情有明显的拟人倾向,使得《猪头》 的整体形象塑造既显抽象又不失可爱。(如图3)
(3)作品寓意
丰县糖人贡的作品寓意主要分为借意寓意和借 物寓意两个方面。我国长久以来民间一直广泛的承 继着对“高寿”、“长命百岁”的愿望与追求,而 《老寿星》、《寿桃》就是丰县地区民间长寿文化 在理想层面最直接的物化形式之一;又如象征物质 生 活 水 平 的最常用的三鲜组件《猪头》、《公鸡》、《鲤鱼》则是借物寓意的代表。作品借助地方传统饮食特色的肉类食品的形象,以糖人贡的形式向逝去的亲人表达自己深深的夙愿,这样既满足了逝去者可能的愿望,又慰藉了在世亲人的情感。在体现祭祀者“孝”的周到与完美的同时,巧妙地 在精神世界里维系和联通着活人和逝者的关系。
2. 主体的综合性与特别性
通过对丰县糖人贡在当地民间的社会认同情况与使用方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传统的丧俗祭品,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与特别性主要体现 在精神与物质、礼与孝、技术与艺术等三个方面。
(1)精神与物质
从精神祭祀与物质祭祀的角度来看,糖人贡自 身独特而丰富的形象与内涵决定着其在丰县当地传 统丧葬模式中的重要地位。如前文所述,糖人贡作 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物质祭品,它诞生于人类社会 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他的出现是世人将自然世界 和内心世界的经验通过主观加工以后而诞生的一种 全新的物质形式与精神成果,它传奇的出身就注定 了它自身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属性。而其在祭祀过程 中所表现的巧妙的媒介作用也就自然而然的表达出 了祭祀这一人类文化现象所追求的精神与物质的综 合性[2]。
(2)礼与孝
此外,从另一个认知角度我们还能发现,在丰县当地社会的丧俗文化体系中,糖人贡既是我国封建“礼制”文化的“器”的体现,又是我国儒家“忠孝”观念的“体”的表现,其祭的形式是“礼”的追求,而祭的物质则是“孝”的要求,两者虽看似相同,实则各有侧重。但在融入当地社会民俗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却最终都以糖人贡这种独特的形式被固化了下来,而使得糖人贡自身的综合性与特别性更为鲜明。
(3)技术与艺术
另外,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丰县糖人贡其实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消费品。由于其使用性质的特殊,决定着购买者对于商品的视觉形象肯定会十分在意。而单纯从技术的层面分析,作为当时民间生产的一次性消费品,它的制作技术不可能过于复杂。因此,其所采用的相对简单的制作方法对于糖人贡立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必然会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缺陷,而民间艺人在制作和生产糖人贡的过程中又必须充分考虑其最终的视觉 效 果 —卖相。所以,当技术美有所不及的时候,艺人们便自然会想到运用艺术的手段去弥补与修饰,即采用上色勾勒的方法进一步的丰富和美化糖人贡的形象,通过综合两者的优势,使其达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3. 形象的直观性与象征性
作为丰县地地道道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糖人贡自身对艺术表现的直观性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1)寓意与追求
糖人贡作为当地传统的丧俗用品,其自身所采用的题材与寓意以及表现风格不可避免的继承了当地民俗民风简单与直白的性格特点,它所呈现出的艺术形象是对普通人关于精神与愿望的最直观的表达。同时,也是其地方文化认同与审美倾向最直观的反应。此外,糖人贡所表现的题材与内容也使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解读出当地的丧葬观念:对于生者而言,其最大的心愿不是挽留,而是祝福,即借助糖人贡美好的精神与物质寓意表达对逝者来世的祝福。
(2)使用与交流
作为沟通阴界与阳界、现世与来世最直接的形式,糖人贡的使用在当地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则。吊丧者通过观察进献糖人贡的组合与搭配方式,就能十分简便的了解到上供者与逝者的关系信息,为潜在的沟通奠定了基础。而这种简单而直接的使用与交流方式既有效的展示了当地社会共有的精神特征与感情基础,也展示了其作为一种轻松而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象征性魅力。
(3)人性与心理
鉴于丰县糖人贡艺术所承载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其广泛的社会认同效应使得糖人贡本身已实现了对供品的超越,并具有不言而喻的象征性作用。
在同一个时空之内,其既满足了活人对逝者最真诚的敬祀内容与心理目的,又满足了逝去者对另一个世界里的美好生活与幸福情境的需求,将世人的责任与天性简单而明白的呈献在亡灵的面前。此外,我 们 还 能 看 到 , 丰 县 糖 人 贡 不 仅 是 祭 祀 死 者 的 用品,也是活人显富心理的直观表达。活着的人借助对 逝 去 者 的 敬 孝 过 程 中 所 使 用 的 大 量 糖 人 贡 等 祭品,巧妙的完成了一种最为直接的人性与心理的表达。既向世人展示了自身的道德与精神的高尚,又向他人暗示了其物质与财力的丰厚,还向社会传递了其家族与社交势力的庞大。而这才是糖人贡在客观世界中最为清晰而原始的作用与效果。
四、潜在价值
作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丰县糖人贡艺术,虽然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形式内容相对有限,但作为本地区入选的唯一一项以丧俗文化为背景的艺术项目,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当地民风民俗和人文精髓的个性特点。是我们了解当地人文历史脉络,传承和延续地域传统文化,树立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丰县糖人贡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潜在的相关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民间习俗研究
糖人贡是丰县及周边地区丧俗文化与丧俗艺术的典型代表,它的制作与使用和当地传统的丧葬制度及丧葬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传统的丧葬习俗又是当地民间习俗中最为典型和完整的知识系统与文化模式。所以,对丰县糖人贡艺术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与知识的研究有利我们了解和掌握丰县地区原有传统民俗的整体情况。此外,糖人贡作为当地传统民俗的产物,其自身的演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当地社会民俗民风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2. 审美观念研究
糖人贡虽为丧俗用品,但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复杂性和与表现性又使其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丰县糖人贡具有了多重的审美功能。首先,从艺术作品的角度看,它反映出了当地社会对现实生活中的艺术之美的认知与诉求标准,是当地人对美的美好认同与表达的现实情状;其次从祭祀品的角度看,它又充分的反应出了当地社会意识形态中对未知世界的审美期 待 与 盼 望 , 寄 托 着 对 未 知 世 界 的 美 的 愿 望 ; 此外,从糖人贡的使用方法与过程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个过程本身也是美的一种呈现方式。当糖人贡作为祭品出现在灵堂时,它传递出的是活人对死亡过程的审美判读。而当祭祀结束后,孩童们纷纷抢食糖人贡的时候,其作为一种食品,不但被赋予了祝福之美还同时传递出喜悦之情。只在一瞬间就将悲与喜做了转化,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呢。
3. 文化气质研究
在数百年的沿袭过程中,当地社会逐渐借助糖人贡及其所塑造的不同形象,将我国传统文化中 “礼”与“孝”的制度和观念完美的融入其中,并 在相关的社会活动中充分的展示了其民间文化对 “礼”与“孝”的地域性解读,而在制作和使用过 程中又不断地将其重复与强化,进而借助糖人贡这 种特殊而有效的文化载体及教化方式,反过来规范 和指导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此潜移默化 的塑就了当地社会生活所渗透出的独特的文化气 质。在这一过程中,糖人贡的物质属性已不再重 要,取而代之的是其在当地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具有 的教化力量与精神象征的价值。
4.工艺传承研究
丰县糖人贡的制作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已 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传承清晰,技术稳定,且作 品的艺术特点鲜明。因此,系统的了解和研究糖人 贡的工艺传承特点,对于发掘和掌握丰县地区其他 民间工艺技巧的传承脉络与演变规律亦有着十分重 要的参考价值。
5.思维观念研究
丰县糖人贡虽然仅仅只是当地丧葬过程中一件 物品或者说是一套礼仪,但其对于了解当地社会生 活中的所流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相关意识形态 的特殊性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地方民间 文化的衍生体,借由它所呈现的当地独特的丧葬祭 祀活动过程,能客观的体现出其文化背后所具有的 独特的思维模式,由此所引发的意识与观念则充分 的体现出了地方传统文化对人自身价值的理解与认 识的人文关照。所以说,要研究丰县当地社会所特 有的思维倾向与意识观念,从糖人贡及其相关活动 入手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五、结 语
综上所述,丰县糖人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其背后的确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与社会价值。而 面对当今社会流行文化、消费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浪 潮的冲击,我国民间许多宝贵的技艺都不同程度的 受到了波及。此间,一些技艺已经泯灭,而更多地 则仍在苦苦挣扎,丰县糖人贡艺术也不会例外。面 对这种时代与文化潮流的变迁,我们也应跟随时代 发展的脚步,努力寻找有效而可行的措施来保护我 们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 首先,我们应当理清丰县糖人贡的艺术特点与 价值潜力,争取尽快为其确立保护与传承的方向。 应该承认,每一门艺术都有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规 律和特点。对于丰县糖人贡艺术来说,因其自身原 有价值与艺术功能的限制(丧俗艺术品),客观上阻碍了其在其他领域开发利用的潜力与道路,这个 问题不应该回避。当明确了它的实际性质之后,基 本可以确定其今后只能走保存性传承的道路。而保 存性传承又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即实物保存、技 术保存、数字化保存以及文献资料与技术图册的保 存。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应尽快制定行之有效的 保护措施。在为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传承者提供物 质保障的同时,应尽快将数字技术介入到其不同环 节之内,以求实时而全面的记录糖人贡艺术的实物 图像、磨具图样、磨具刻制过程、贡品的制作工艺 以及相关使用方法与规则等各方面信息,为今后的 传承保存足够的可识别性资源。 此外,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当今社会的发展水 平已今非昔比,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地 提升。但在人们心底,那份原始的心理希望一直留 存着。面对死亡,面对逝者,我们还是会情不自禁 地通过各种虚幻而美好的手段去寄托自己的哀思与 祝愿,对于这份感情我们暂且不论它到底是迷信还 是科学,但它的的确确是人的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理感受与表达诉求,亦是人性最为善良的写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这份需要,保护这份需要。当前,国家持续的宣传文明祭祀的理念,而笔者认为,或许这就是一个契机。回想起来,糖人贡这种古老的祭祀形式实际上非常贴合国家对于丧葬祭祀 活动所倡导的环保节约理念。祭祀之后即可食用,既不浪费又完成了祭奠的需要,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只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合理的引导工作,糖 人贡这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能有效传承并 发扬广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重新展现其自身的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丧俗艺术与人情观念[J].中国民间工 艺,1988(06).
[2] 林继富.民间叙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 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5-7.
[3]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 人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14-115.
[4] 方李莉.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高度——从“文化自觉” 走向“文化自信 ”[ J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 0 1 1(0 4).
[5] 杨森,张仲谋.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研究综述[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0(03).